600152维科技术股票投资价值分析,维科技术股票千股千评

                 
文章简介:  600152维科技术股票投资价值分析,维科技术股票千股千评  维科技术(600152):布局钠电 打造新增长极
  类别:公司 机构: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:曾彪/朱柏睿 日期:2022

  600152维科技术股票投资价值分析,维科技术股票千股千评

  维科技术(600152):布局钠电 打造新增长极
  类别:公司 机构: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:曾彪/朱柏睿 日期:2022-12-20
  公司深耕新能源领域十余年,为行业领先的集锂离子电池研发、制造、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科技型企业,具备电芯制造、封装和系统整合方案一体化能力。主营业务是消费类电池(包括聚合物电池、铝壳电池)和小动力电池(包括两轮车电池、电动工具电池)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公司主要营收来源于聚合物类锂离子电池,2021 年占收入构成的70.79%。公司是国内领先的3C 数码电池供应商,2019 年公司与浙江钠创开展初步探索合作,积极布局钠电池赛道。
  公司产品性能优异,口碑好。公司锂电池产品技术指标与目前国内锂电池第一梯队厂商水平相当,在研的锂电芯最高能量密度达到 750Wh/L,处于国内行业前列。研发实力雄厚,已申请锂电池相关专利近百项,授权专利32 项(其中发明专利21 项)。
  锂电业务布局广泛,多领域存在较大机遇,2018-2022Q3 营业收入稳定增长,且各项费用控制合理。
  在钠电研发及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,钠电产业链有望于 2023 年形成。相比于锂电池,钠电池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相对较低、高安全性、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优异等方面。钠离子电池可应用于储能、电动二轮车、低速电动车等场景,对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部分应用场景形成替代。目前新规划的钠离子电池产能超过30GWh;钠电正极方面,预计2023 年形成万吨级规模,其中仅容百,钠创,美联新材远期规划近30 万吨;钠电负极方面,国内主要负极制造商均已开始布局,目前形成千吨级规模的钠离子电池负极产能。
  携手钠创优势互补,布局钠电池。2019 年公司与钠创展开初步探索合作,2022年9 月签署战略协议,并于10 月正式参与钠创A 轮融资。浙江钠创已实现万吨级产能,是国内钠电领域领军企业之一,目前核心产品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电解液,与公司主要产品恰好形成完整产业链。
  首次覆盖,给予“增持”评级。我们预计2022-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7.
  18/ 39.45/ 56.52 亿元,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.19/ 1.33/ 3.05 亿元,EPS 分别为0.04/0.25/ 0.58 元,现价对应PE 为456/67/29 倍(2022 年12 月19 日收盘价)。首次覆盖,给予“增持”评级。

  风险提示:钠电进展不及预期;原材料价格持续上行;行业竞争加剧;项目投产不及预期;行业规模测算偏差的风险;使用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风险。

  维科技术(600152)首次覆盖证券研究报告:集成能力强的钠电弹性标的 跨越式成长有望开启
  类别:公司 机构: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:刘强 日期:2022-12-04
  1. 率先扩产钠电池+背靠钠创,具备产业链优势公司率先进行钠电池产能布局;通过与钠创深度绑定,具备产业链优势。技术方面,公司背靠钠创,其技术团队来自上海交大,目前已经取得正极、电解液等核心原材料的多项专利;产能方面,公司年产2GWh产能有望2023年6月投产,钠创4万吨钠电池正极产线已投产;产业链合作方面,钠创已与新宙邦、中欣氟材、江苏淮海等电池及材料企业均建立了合作关系,公司有望通过与钠创合作建立产业链优势。
  2. 具备消费电池经验,钠电池制造有基础
  公司从2017年开始涉足消费电池领域,具有多年锂电池生产经验。钠电池与锂电池工作原理相似,电芯生产制备流程基本相同,公司积累的多年消费电池生产经验有利于后续钠电池业务的发展。
  3.传统业务扭亏为盈,钠电池业务有望贡献较大弹性公司2022前三季度净利润0.13亿元,费用控制能力明显改善,传统业务扭亏为盈,且钠电池业务起量后,公司业绩有望具备较大弹性,假设2023/2024年公司钠电池出货0.6/1.8GWh,预计将贡献净利润约0.88/2.04亿元。
  我们预计2022/2023/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5.54/37.95/47.10亿元,同比增长23.06%/48.60%/24.12%;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.18/0.99/2.65亿元,同比增长-114.05%/454.84%/167.11%,对应EPS分别为0.06/0.34/0.90元,当前股价对应PE为261.44/47.12/17.64 。首次评级,给予“买入”评级。
  风险提示
  1)技术进步不及预期。
  2)下游需求不及预期。
  3)市场竞争加剧。

说明,文章数据引用权威财经媒体,比如东方财富网,新浪财经等。